首页 / 股票新闻 / 正文

今年以来并购总额1685.9亿元 外资医械企业的增长焦虑如何缓解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1-11 11:38  浏览次数:7

近日,爱德华生命科学宣布与法国公司Affluent Medical签订多项协议,协议内容与结构性心脏病产品有关,主要涵盖Affluent Medical旗下的kalios可调节二尖瓣环以及相关的二尖瓣技术。根据协议,Affluent Medical将收到1630万美元预付款。

与此同时,史赛克也宣布完成了对软组织固定开发商Artelon的收购。Artelon的产品用于足部和踝部以及运动医学手术,包括FlexBand Twist、FlexBand Solo、FlexBand Multi和FlexBand Fix系统。其实早在6月份,史赛克就已宣布一项收购Artelon所有流通股的协议。

外资医疗器械企业的并购似乎始终在如火如荼地开展,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不完全统计,2024年至今,外资医疗器械企业共完成12项收并购,总金额折合人民币约1685.9亿元,涉及心血管介入、卒中预防、AI技术等诸多领域。

一位业内资深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收并购一直是外资医疗器械企业拓展赛道和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方式。国内也出现过阶段性的收并购高潮,但可能由于国内政策、市场环境和行业发展等多方面原因,部分医疗器械企业的信心当前有所减少,收购和并购的积极性随之下降。外资企业普遍是全球化布局,在技术迭代、企业竞争、系统供应链等方面,收并购都能为企业发展带来机遇。

完成超1600亿元并购

此次收购中,爱德华生命科学在协议中表示,以544万美元获得Affluent Medical子公司Kephalios旗下kalios相关产品的独家购买权;同时以500万欧元获得与仿生心脏二尖瓣置换技术相关的知识产权IP全球普通许可。而Affluent Medical则保留了经导管瓣膜的全部专利权,包括其Epygon二尖瓣。

史赛克完成收购Artelon,利用其技术补充并扩大了在软组织固定领域的产品范围。史赛克创伤和肢体部门总裁Tim Lanier表示,将Artelon的产品组合整合到史赛克的产品中,将使其能够提供一流的软组织固定解决方案。

除以上两大企业收购外,2024年上半年外资医疗器械企业的并购热情从未减弱。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不完全统计,2024年至今,外资医疗器械企业共完成12项收并购,包括强生、碧迪、波士顿科学、Medline、史赛克、GE医疗、爱德华生命科学等,除去未披露具体金额的收购,总并购额超过232.3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685.9亿元。

其中并购额最高的是强生对Shockwave的并购,金额达到131亿美元,其次是碧迪对爱德华生命科学重症监护业务的并购,金额达到42亿美元,具体涉及心血管介入、重症监护业务、泌尿产品、卒中预防、医疗保健,甚至影像分析及AI技术等众多领域。

其中值得关注的是,除了医疗器械领域,强生2024年已完成多次并购。3月,强生宣布完成了对美国创新药公司Ambrx Biopharma所有流通股的收购,总价值约20亿美元。5月16日,生物技术公司Proteologix宣布,已与强生公司达成最终收购协议,强生公司将以8.5亿美元现金收购Proteologix,并有可能获得额外的里程碑付款。

但也正是由于频繁的并购,强生下调了业绩预期——7月17日,强生公布2024年第二季度业绩,Q2销售额为224.47亿美元,同比增长4.3%,调整后净利润为68.4亿美元,同比增长1.6%,但考虑最近一系列收购产生的成本,强生下调了全年利润预测,预计2024年调整后的每股营业利润为10.05美元,低于4月份发布的每股10.68美元的预期。

并购背后的多重因素

频繁并购的原因,被认为是部分外资跨国医疗企业面临的发展压力。例如,据报道,强生股价今年已下跌约3.7%,原因是市场对其畅销抗炎药物Stelara的担忧——很快将在美国和欧洲面临低价竞争,而且强生还身陷婴儿爽身粉滑石粉事件。

此外,碧迪哪怕举债32亿美元也要收购爱德华重症监护业务,背后业绩压力或许是首要因素,其净利润在近两年半内连续下滑,2023年实现净利润14.84亿美元,同比下降16.6%,2022年实现净利润17.79亿美元,同比下降14.96%。

通过差异化并购以优化企业布局,或许也是外资医疗器械企业的并购目的。例如,波士顿科学于2024年1月签订Axonics,Inc.收购案协议,6月签订Silk Road Medical,Inc.收购最终协议,两次收购决策各自利用了Axonics疗法和经颈动脉血运重建术收购企业的优势和差异化技术,扩大自身产品组合,拓展临床治疗的方式和范围。

同时值得关注的是,这些跨国企业的大手笔并购,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了医疗器械领域的前景方向。例如强生所收购的Shockwave,其处于心血管疾病治疗赛道,曾在全球首次推出“冲击波球囊导管”。

据了解,虽然国内市场集采已常态化,但全球心血管市场规模仍然达到560亿美元,其中国内心血管市场规模超过500亿元人民币,在全球和国内医疗器械市场规模中均排名第二,仅次于体外诊断领域,其中电生理全球可及市场空间超过100亿美元,进入这些领域或许可以拓宽企业的可及市场空间。

上述业内资深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分析,外资医疗器械企业进行频繁并购背后存在多重因素。

一方面,在技术层面,尤其诸如医疗器械行业,产品更新迭代速度较快。在高技术驱动的领域,资本需要收购新技术和专利,进而优化自身的技术布局,有利于公司的发展;

另一方面,全球化布局的企业很大程度上依靠收购来实现出海,同时由于国际市场中并购不停,企业竞争力较为激烈,受国内市场的局限,目前也有很多国内医疗器械企业在不断“走出去”,以谋求更多发展机遇。

“最后是供应链问题,这同收购其他医疗器械企业的管线相似,比如是否存在彼此契合之处,或促进某些公司的上下游供应系统相对完善等,这都有助于充实企业自身系统的丰富性。”该业内资深人士指出。

据国泰君安研报分析,在医疗器械行业,市场高度“碎片化”,产品技术的快速更替容易造成技术分隔,因此企业想要做大做强,就需要整合产品和技术,并购则是有力且直接的手段,同时高度“碎片化”的市场天花板效应需要企业不断涉足新领域。

对于国内企业,一方面,全球化的发展鼓励企业不断“走出去”;另一方面,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受限于国内政策,寻求向外发展。并购更具战略性,整合实现协同效应或许是医疗器械并购的亮点。

例如,美敦力在冠状动脉支架市场活跃的时机下,完成对AVE的收购,曾成为世界最大的支架生产商,奠定了自身的市场地位和竞争能力。而对MiniMed的收购则是“多元化”整合资源,通过先发优势和龙头企业,美敦力再次在胰岛素泵领域占据重要地位。

相关研究显示,对于国内医药企业,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并购研发技能较强的中小型医药企业。不仅可以直接引用该企业的人才、设备、专利和技术,降低前期研发投入和研发风险,而且减少开拓新产品、新技术所需要的运营周期。此外,并购研发能力强的中小型医药企业,还可以加强企业间的协同发展,优势互补。

但是需要注意避免盲目并购,该研究显示,为了在市场上有较强的持续竞争力,医药企业通常会选择向上下游产业进行并购,但是部分医药企业发展战略不明确、找不到并购目标,不了解实际情况和切实需求,没有将整合工作融入并购行为,从而进行盲目的并购。并购经验的缺失及能力的不足会降低并购方的绩效。在并购后,企业开始业务整合时才发现无法执行落地,或者并购推进到一半时发现难以前行,最终只能前功尽弃。

打赏
0相关评论
声明:本站信息均由用户注册后自行发布,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告知立立即做删除处理。
违法不良信息请向站长堤交举报
资融网 版权所有
晋ICP备2024042209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