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冯樱子 北京报道
伴随着上市银行分红方案陆续落地,近期银行股逆势走强。
7月1日上午收盘,银行板块盘中上涨1.52%,其中工商银行涨2.11%,股价5.82元刷新历史新高价,市值2.07万亿元。日前,工商银行总市值超越贵州茅台,成为A股市值最大公司,并连续多日保持第一位置。
实际上,在资本市场中,银行股一直以其稳健的回报率和相对较低的风险吸引着投资者。有投资者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要把国有大行股当“养老保险”。
此前,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作为典型周期板块的银行股,其较强走势反映出投资者对经济复苏前景的信心在增强,利好股市估值修复。
银行股继续拉升
“低利率时代持有银行股基本不亏,除了持有期间上涨带来的收益,还有每年的高分红。”7月1日,一名投资者对《华夏时报》记者说道,股市动荡的几个月,幸好手里有银行股。
7月1日上午,银行股继续走强,银行板块盘中上涨1.52%,沪农商行领涨3.42%,沪农商行、杭州银行、建设银行、常熟银行、齐鲁银行、成都银行、工商银行等涨逾2%。
其中,工商银行涨2.11%,股价5.82元刷新阶段性新高;建设银行一度涨2.30%,股价7.57元同样创阶段新高。
近期,多家A股上市银行分红方案陆续落地,四大行中,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则将在7月份进行派息。现金分红金额均超千亿元,工商银行分红总额达1092.03亿元,建设银行分红总额达1000.04亿元。
“上市银行分红总额稳定提升,分红率居于高位。”信达证券研报中表述,股息率为选股的重要因素之一,上市银行分红及股息率的提升有利于推动银行的价值增长,增强投资者的信心。
以六家国有大行为例,以2024年4月17日收盘价计算,六家银行股息率均在5%以上。
目前,国有银行1年期的存款利率仅为1.45%,而3年期和5年期的存款利率也分别为1.95%和2%。本报记者测算后发现,交通银行股息率是一年期定存利率的3.96倍,其余五家国有大行股息率也是一年期定存利率的3.5倍以上。
此外,今年以来已有超10家机构在年度分红基础上,又披露出了中期分红计划。
其中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发布董事会决议公告,均审议并通过了2024年度中期利润分配相关安排的议案,拟实施2024年度中期分红派息,中期股息总额占集团实现的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的比例不高于30%。
近期,在2023年度股东年会,多家银行管理层再次提及“年中分红”计划。其中,根据初步安排,建设银行拟于2025年元旦后、春节前完成2024年度中期分红派息工作。
长江证券研报中提出,从投资回报的流动性角度上看,即使每年分红金额不变,更高频次的分红回报也会带来高流动性价值和确定性更强的现金流。中期分红也有利于投资者更稳定、长期持有红利型银行股,支撑股价持续上涨。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上市银行增加分红频次,提高对投资者回报,有助于增强投资者信心,进一步稳定股价。不过,分红次数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基于经营业绩,稳步提高分红比例。
适合长期主义者
银行股走强,与银行板块是低波红利板块不无关系。
Wind数据显示,年初至今,银行板块累计涨幅达到17.02%,在31个申万一级行业中排名第一,而排名第二的煤炭板块涨幅11.96%。上半年42只银行股共有38只录得上涨,其中有16只涨幅在20%以上,南京银行以48.84%的涨幅位居第一。
其中,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等国有大行股价创下历史新高或阶段新高,其中工商银行在近日更是超过贵州茅台成为A股总市值第一的上市公司。
业内认为,2024年权益市场波动较大,投资者风险偏好走低,资金寻求确定性更强的收益。而银行股有波动较小、收益确定性较强的特性,且5%的股息率具备较高投资性价比。
中信建投证券分析称,大手笔、密集的分红在“资产荒”的背景下显得更加诱人。而无风险收益率的大幅下行,更加刺激了长期机构投资人对银行股这类“高股息”资产的配置热情。今年“涨幅领先”的银行股,估值仍然较低。在“数千亿分红”的吸引下,更多资金会继续追捧银行股。
除此以外,业内认为,还有多种因素有望贡献银行板块估值反弹。其中,包括中特估+国企改革大背景下,银行股通常具有防御性。另外,政策加码有望扭转经济预期,银行为顺周期板块,政策利好银行基本面修复、地产、城投风险有望逐步化解。
中泰证券分析师戴志锋也表示,经济决定银行选股逻辑,经济弱与强的复苏对应不同的标的品种,银行股具有稳健和防御属性。
但与此同时,银行业在2024年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净息差、 资产质量、利润增长等方面存在经营压力,同时房地产行业风险、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风险、以及货币和财政政策也影响2024年银行整体表现。
因此业内也提醒投资者,银行股更适合长期投资。其中,金乐函数分析师廖鹤凯也曾对《华夏时报》记者提到,投资股票会出现股价波动较大的情况,银行股投资更适合有一定风险承受能力的长期资金持有,而风险承受能力较低的投资者短线持有容易产生焦虑感,这类投资者更适合普通的固收类银行理财。
中国银行管理层曾在公开场合表示:“投资者不妨把时间轴拉长一些,把坐标系放大一些,不仅关注盈利、经营管理质效和资产质量的稳定性这些指标,同时也需认识到这背后的强大支持。”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张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