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前,沪上券商国泰证券合并一度稳坐券业“老大”之位的君安证券,上海拥有了彼时国内最大券商国泰君安。
25年后,根据国泰君安、海通证券9月5日晚间公告,国泰君安拟通过A、H股换股方式吸收合并海通证券。
这是中国资本市场史上最大规模的A+H公司合并。合并后,二者合计总资产将高达1.62万亿元,反超“券业一哥”中信证券1244.63亿元。这意味着,二者合并之后将成券商新“航母”,券业资产新“老大”也将重回上海。
不过,由于海通证券近年来业绩大幅滑坡,国泰君安也于2023年被华泰证券反超。从营业收入、净利润角度而言,二者合并后距中信证券仍然存在差距,但将远超其他证券,稳保券业亚军。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受访人士分析,此番国泰君安合并海通证券,大有帮助海通证券出清风险之意。2020年以来,海通证券深处多事之秋,相继陷入永煤违约、海通国际暴雷等舆情事件;今年8月,其副总经理、投行“一号人物”姜诚君也被遣返回国。
“90年代的君安证券也曾出现严重风险事件,合并为国泰君安后,问题逐步出清,券商新头部冉冉升起,此番国泰君安收购海通证券,海通证券既有风险也有望较快出清。”某经历90年代国泰证券、君安证券合并事件的券商资深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他同时提到,券商业务同质化相对严重,合并后将面临业务架构重整、权责划分、人员配置等重重挑战,实力差距不大的头部券商强强联合整合压力更大。如若能有灵魂人物出现牵头合并,效果将事半功倍。
时隔25年,沪上券商再现巨头合并
9月6日,国泰君安、海通证券停牌,正式开启合并之路。
根据两家券商9月5日晚间披露的合并方案,国泰君安向海通证券全体A股换股股东发行 A 股股票、全体H 股换股股东发行 H 股股票,以此换股吸收海通证券。这意味着,此番合并中,国泰君安处于主导地位。
这是国泰君安时隔25年后的再次合并,也是新型“航母券商”的诞生之路。
1999年8月,由中央划归上市管理仅一年的国泰证券合并深圳券商君安证券。
国泰证券与君安证券均成立于1992年,90年代,君安证券曾经一度风光无两,用经历过彼时合并的资深投行人士的话来说,“在一级市场、二级市场、A股B股均稳居第一,券业冠军之位无人撼动, 如今的中信证券与之相比也未必能及。”
后来,君安证券出现严重风险事件,不久后,国泰证券与之合并,彼时国内最大的证券公司国泰君安随之诞生。不过,当时国泰君安资产规模仅有300多亿元,与如今头部券商动辄数千亿的资产规模相距甚远。
国泰君安成立之初,券业“老大”由深圳转至上海。2004年起,中信证券通过收购包括万通证券、华夏证券、金通证券等在内的系列券商,迅速登上券业冠军之位,此后逐渐与其他券商拉开差距。券商“老大”由上海转为北京。
十余年间,上海虽无券商老大,但海通证券、国泰君安实力均颇为强劲,一度常年分列行业第二、第三。
然而,近年来,两家券商渐失亚军、季军之位。以营业收入为例,海通证券于2022年降至行业第七,今年上半年进一步下滑至行业第十。国泰君安也于2023年起被华泰证券反超,今年上半年又被银河证券超越,排名降至第四。华泰证券总部位于江苏南京,银河证券则与中信证券一样,坐落北京。
如今,国泰君安联手海通证券后,二者将具备与中信证券争夺“老大”的实力,与其他券商的差距也进一步拉大。
以2024年中报为例,国泰君安、海通证券营业收入共计259.35亿元,较当前“老二”华泰证券高出84.94亿元,距离中信证券的差距仅为42.48亿元。
如果从资产规模来看,则更是超过中信证券,稳居第一。
根据Wind数据,中信证券当前总资产为1.50万亿元,高于排在第二的华泰证券6604.3亿元,领先优势显著。然而,国泰君安叠加海通证券的总资产规模将高达1.62万亿元,超出中信证券1244.63亿元。
净资产与之类似,国泰君安与海通证券共计3460.04亿元,较中信证券多出615.21亿元。
“国泰君安与海通证券如果合并顺利,合并后的新券商有望具备与中信证券争‘老大’的实力,作为国家金融中心的上海,或将重拥券业冠军。”受访人士告诉记者。
海通证券“卸包袱”
国泰君安与海通证券的此番合并,是市场猜测中 “中金公司+银河证券”“中信证券+中信建投”“国泰君安+海通证券”三组头部券商或有合并路径中的最早落地者,也被视为“打造一流投资银行目标”的首个有力实践。
2023年10月底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打造一流投资银行;2023年11月初,证监会发声支持头部券商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做优做强,券商并购重组即掀起一波热议。今年4月12日发布的新“国九条”更是将“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列为2035年资本市场目标之一,明确到2035年形成2至3家具备国际竞争力与市场引领力的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
值得注意的是,此番国泰君安联手海通证券,与政策导向高度契合,也被一些业内人士看作是帮助海通证券及时出清风险的现实之选。
“25年前,在上海市的推动和注资下,国泰证券合并君安证券,君安证券风险快速出清。如今,国泰君安收购海通证券,同样是在上海市的引导之下;海通证券近年来也风险频出、业绩滑坡。此番二者联手,大有昔日合并风范,海通证券的既有风险也有望较快出清。”某券商资深人士分析道。
从风险出清角度而言,投行最为迫切。
7月底,2000年即出任海通证券投资银行部副总经理、海通证券投行“一号人物”姜诚君外逃老挝,8月被遣返回国,被上海市纪委监委立案审查调查。如今,姜诚君已被缉捕归案。海通证券投行“二号人物”、并购业务负责人孙迎辰也于今年7月被带走。
今年4月,海通证券因在相关主体违反限制性规定转让中核钛白2023年非公开发行股票过程中涉嫌违法违规,被立案调查;2021年,其也曾因在担任奥瑞德财务顾问业务的持续督导工作期间未勤勉尽责,被证监会立案调查。
与此同时,2021年暴雷、今年1月从港交所退市的海通国际,同样是不小挑战。2022年海通国际净利润亏损65.41亿港币,其私有化资金来自海通证券10亿美元注资。在业内人士看来,已经私有化的海通国际后续可能还会需要母体输血。
不过,如今国泰君安与海通证券即将合并,在受访人士看来,上述问题也将陆续化解。“相关部门出手很及时,海通证券如今问题相较于彼时的君安证券相对不大,二者合并后前景可期。”受访人士表示,“对于海通证券而言,合并也是一条‘再生之路’。”
一个值得关注的细节是,去年11月,国泰君安原董事长贺青调任上海市国资委主任。如今看来,贺青的这一变动也为此次并购埋下伏笔。
“1+1>2”关键先生是谁
毫无疑问,国泰君安与海通证券的合并,对于风险出清、打造“航母级”券商等均颇为有利。
与此同时,在受访人士看来,若要实现“1+1>2”效果同样面临不小挑战。
“内资券商业务同质化严重,导致品牌效应有限、人员流动性颇高,这将使得券商之间的业务整合难度着实不低。而且,相较于大券商收购小券商,头部券商之间的吸收合并整合难度往往更高。”前述经历25年前国泰证券与君安证券合并的券商资深人士分析道。
他同时提到,由于当前的国泰君安与海通证券的业务规模等远高于彼时的国泰证券与君安证券,这也使得此番合并面临的挑战更为艰巨。
首先,二者合并后,导致的有违既有规定之处亟待解决。典型如二者旗下均拥有资管子、基金子,两家券商合并后将无法满足“一参一控一牌”要求。
一方面,国泰君安全资持有国君资管、拥有华安基金51%股权,收购国联安基金49%股权也在路上。
海通证券同样拥有全资资管子公司海通资管,持有海富通基金51%股权、富国基金27.775%股权。
另一方面,国泰君安、海通证券均为综合实力强劲的全牌照券商,业务互补性相对不强。此种情况下,不同业务条线如何高效融合,是不小的挑战。尤其是当前人员普遍冗余、已经走在变相裁员路上的投行业务,全员照收恐不现实,去谁留谁则是一场博弈。管理层之间的权责划分同样值得深思。
针对此类现实问题,前述券商资深人士建议监管机构等共同努力,寻找业务能力突出、个人魅力强劲、手段相对强势的灵魂式领军人物牵头推进。
“如果能有灵魂人物牵头推进,效果将事半功倍。”受访人士直言。
目前,国泰君安、海通证券掌门人,均有一名曾在政府部门耕耘多年,另一名则拥有丰富机构履历。
国泰君安董事长朱健,早年间在上海证监局深耕十余年,曾于2010年8月-2016年9月担任上海证监局副局长;2016年9月加入国泰君安担任副总裁;2020年转任上海银行委副书记、副董事长、行长;2023年12月回至国泰君安,出任党委书记、董事长。
国泰君安总裁李俊杰,今年1月刚刚担纲总裁职务;2021年起担任国泰君安副总裁。其履历以机构为主。
海通证券董事长周杰,2016年10月出任董事长职务。2016年起担任上海证券交易所监事、薪酬委员会主任,上海证券同业公会会长。
海通证券总经理李军监管履职较为丰富,加入海通证券前,其已在政府机构耕耘18年。曾在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管委会、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上海市地方金融管理局、上海市金融工作局等多个上海市政府部门任职。2021年8月,李军加入海通证券,出任海通证券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