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新闻 / 正文

业绩持续下滑,大宗供应链A股上市公司集体出海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024-12-22 17:02  浏览次数:14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 翁榕涛 研究员 朱治宣 广州报道

国内主营大宗商品供应链管理业务的上市公司,在经历过去几年的高速发展后,开始陷入盈利下滑的泥沼中。

目前,国内主营大宗商品供应链业务的头部公司有5家,分别是物产中大、建发股份、浙商中拓、厦门国贸、厦门象屿。

数据显示,上述5家上市公司仅有建发股份尚未披露半年报,而今年上半年,物产中大、浙商中拓、厦门国贸、厦门象屿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下滑16.22%、30.49%、46.89%、12.60%,而2023年行业已经出现了利润普遍下降。

今年上半年,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叠加地缘政治因素影响,全球大宗商品市场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此外,受预期与实际需求错位等因素影响,多个大宗商品价格宽幅震荡,交易收益大幅波动,行业违约事件偶发,供应链企业抗风险能力承压。

对于大宗商品供应链企业而言,业绩下滑的原因主要有哪些?在环境发生剧烈变化的同时,头部企业们又应该如何应对?

上半年业绩持续下滑

以物产中大为例,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941.72亿元,同比增长1.41%;归母净利润15.73亿元,同比下降16.22%。

财报显示,物产中大净利润下滑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财务费用和研发费用增加,其中财务费用从去年同期的7亿元上升到现在的10亿元,随着资产规模扩大资金需求增加;研发费用从去年同期的3.87亿元上升到5.12亿元,主要系线缆板块研发支出增加。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从-36.56亿元扩大至-62.63亿元,主要系本期应收账款、存货、预付账款等较上年同期增加,经营性资金占用增加。此外,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从82.97亿元上升至113.98亿元,原因是经营活动资金需求增加。

可以看出,由于应收账款增加,公司因为现金流短缺加大融资力度,从而付出更多的财务费用,导致净利润表现下降。

浙商中拓的财报显示,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987.61亿元,同比微增0.91%,而归母净利润3.19亿元,同比下滑30.49%。

值得注意的是,浙商中拓的归母扣非净利润为7306.15万元,同比大幅下滑80.44%。这主要是因为非经常性损益项目中的政府补助以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所影响,期内公司总部及子公司收到的政府补助为2.60亿元,商品期货等平仓及浮动盈亏变动为2.40亿元。

换言之,若非政府补贴和所持有商品期货资产所产生的收益,浙商中拓上半年的盈利情况将更不乐观。

与物产中大类似,浙商中拓的财务费用同比增加了118.78%,研发投入同比增加了74.45%。而现金流减少的情况则更加严重,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从-3882万元扩大至-77.33亿元,原因是一方面本年支付货款增加,另一方面上年同期使用票据支付比例较高,使得本年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减少。

而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6.68亿元大幅增加至72.71亿元,也就是经营活动减少的现金流基本通过筹资解决。

大宗商品行业普遍存在预付和赊销交易,且交易金额较大,在行业和市场环境恶劣的情况下,部分合作商存在履约困难,如合作商选择不慎,将给公司带来较大资金风险。

大宗商品供应链企业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就是风险管控能力,而如何应对流动性问题则至关重要。

有金融机构分析人士告诉记者,“做大宗商品供应链业务的大多数都是国有企业,因此在融资方面有较大优势,可以通过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来填补资金缺口,不过当负债率急剧升高、基本面持续恶化后,银行停贷甚至抽贷都是有可能的。”

业务发展模式亟待转型

大宗商品贸易的准入门槛较低,产品的标准化导致了竞争的同质化,进而价格战愈演愈烈,大部分业务的净利率仅有1%~3%,而且由于商品市场的价格波动剧烈,企业的盈利能力越来越不稳定。

面对商品价格风险管控难度加大的挑战,中小供应链企业不得不逐渐退出市场,凭借综合服务能力和抗风险优势,头部企业迅速抢占市场,市场集中度加速提升。

2023年我国大宗商品供应链市场规模超55万亿元,根据货量口径测算,中国大宗供应链排名前五的头部企业CR5市场占有率从2021年的4.81%快速提高至2023年上半年的5.46%。

CR5是传统贸易商向大宗供应链服务企业成功转型的代表,产品组合从传统的集购分销和委托采购逐步拓展到了集分销、代理、期现结合、加工、物流仓储、金融等服务为一体的供应链服务,盈利模式也由“价差”模式演变为管理、资金、价差的多样化组合。

记者梳理发现,从海内外大宗商品供应链企业来看,可以粗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资源型企业,掌握上游矿产资源的贸易公司,以瑞士嘉能可和日本三井物产为代表;二是贸易型企业,处于上游矿产资源与下游客户之间,以国内五大上市企业为代表;三是互联网平台型企业,以国联股份、上海钢联为代表。

从发展模式来看,虽然CR5主要营收仍由供应链服务和金融服务构成,但各自已经走出了不同的发展路径。

比如,虽然五大上市企业主营的大宗商品主要是金属矿产和能源化工品种,但是在具体的板块布局上,仍然存在一些差异。厦门象屿还重点布局了农产品和新能源;建发股份和厦门国贸同样进入了农产品领域,但没有进入新能源行业;浙商中拓则同样进入了新能源领域。

大宗供应链企业想要构建竞争壁垒,要么通过股权投资向上游重资产的方向发展,要么通过数字化向下游渗透到终端长尾的实体客户。前者需要供应链公司深耕行业,夯实风险控制能力,实现更多的盈利点;而后者需要贸易商创新商业模式,搭建B2B产业互联网平台,实现对产业链的数字化改造。

物产中大以供应链思维,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做产业链生态圈,目前主营业务为智慧供应链集成服务、金融服务以及高端制造三大业务板块,分别贡献利润比例为53.95%、15.80%、30.25%。

建发股份主要从事供应链运营业务和房地产业务,此外在2023年收购了红星美凯龙的控股权进军家居商场运营领域,将继续强化全球化、多品类的资源整合能力,通过“LIFT”供应链服务平台提供定制化服务解决方案,在金融服务上则强调“研究-业务-风控”联动实现期货赋能。

厦门国贸在2023年提出了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三链融合”的业务模式升级战略,提升产业服务能力,在供应链管理业务上,聚焦“电池产业链”及“光伏产业链”,布局开拓新能源、新材料全产业链供应链业务;此外,通过聚焦医疗器械供应链和上游产品的生产研发,协同养老服务、健康医疗大数据、健康服务等产业,布局医疗健康业务板块。

厦门象屿以中间环节的物流运输为抓手,培育出三大物流运营主体,构建以“公、铁、水、仓”为核心、链接海内外市场的网络化物流服务体系,运用智慧物流系统进行仓库数智化管理,并以智慧物流为基础,开发建设“屿链通”数字供应链服务系统。主要业务有大宗商品经营、大宗商品物流以及包括造船、选矿和油脂加工在内的生产制造板块。

浙商中拓主要业务涵盖传统大宗商品、新能源、再生资源等产业链,包括配供配送、库供分销、厂库供应链、物流金融、“贸易+基地+平台”、产业链一体化服务、虚拟工厂等七大模式,2024年下半年将加速拓展绿色低碳赛道,持续推进贸工一体,落地全球化战略。

虽然五大上市企业的发展路径各异,但基本还是按照“平台化、数字化、国际化”等方向进行突围,一方面对标尝试向上游矿产自由兼并收购缔造“矿产+贸易”巨头,另一方面则通过数字化手段构建综合服务平台。此外,则是在国内企业纷纷出海开店设厂的浪潮中,为海外项目提供供应链配套服务。

纷纷开启国际化战略

随着中国企业出海步伐加快,催生出了大量海外采销、国际物流、跨境电商、信息咨询等供应链需求。

上述分析人士表示,“海外建设项目尤其是对外承包工程项目催生了原辅材料供应、成品分销、加工以及跨境物流等一系列需求。但是碍于部分国家落后的基础设施和供应链,中资企业亟需国内的大宗供应链公司在海外项目中提供高效的配套服务。”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梳理发现,五大上市企业均在财报中披露了国际化布局的进程,大宗商品供应链头部企业在海外采购、物流通道建设、国际化团队培养等方面具备一定优势,有望凭借服务能力和地缘优势,承接中资企业海外供应链需求,打开新的“蓝海”市场。

物产中大指出,2024年上半年积极组织钢铁、化工、汽车等产品出海,公司进出口总额96.68亿美元,同比增长8.62%,实现汽车出口1.85万辆,同比增长1.1倍,公司进出口业务覆盖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重点外贸客户200余个。

浙商中拓表示,“走出去”战略是公司2024年的重点工作。报告期内,公司国际业务已覆盖全球六大洲71个国家和地区,2023年国际业务收入达406亿元,同比增长26%,占全年业务收入比例达20%。

全球供应链头部企业如日本商社代表伊藤忠、四大粮商代表 ADM、大宗代表托克等,均拥有完善的全球化布局和网络。当前中资企业出海是大势所趋,且步伐加快,将促使供应链国际化需求提升。对于大宗商品供应链企业而言,能否抓住此次出海机遇,或成为摆脱盈利下降难题的重要突围点,进而可能重塑行业格局。

打赏
0相关评论
声明:本站信息均由用户注册后自行发布,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告知立立即做删除处理。
违法不良信息请向站长堤交举报
资融网 版权所有
晋ICP备2024042209号 网站地图